梦之形(v20250912|容量10.2GB|官方简体中文|支持键盘.鼠标.手柄)

游戏简介

类型: 动作, 冒险, 独立, 角色扮演

开发者: Lizard Smoothie

游戏语言:简中

游戏平台评测:褒贬不一

1341fd1eff20250916200331

游戏评测

当韩国独立团队 Lizard Smoothie 的《梦之形(Shape of Dreams)》在 2024 年 Steam 新品节创下 8000 人同时在线的成绩时,玩家们普遍认为这款 MOBA 与 Roguelike 的杂交作品将成为 2025 年的黑马。然而现实却颇具戏剧性 —— 这款 9 月 11 日全球同步上线的作品,Steam 好评率从 Demo 时期的 97% 暴跌至 64%。这种断崖式下跌背后,隐藏着独立游戏在创新与完成度之间的艰难平衡,也折射出玩家对 genre 融合作品的复杂期待。经过数十小时的梦境探险,这款由 4 人核心团队打造的作品展现出令人兴奋的革新潜力,同时也暴露出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阵痛。

破碎的梦境机制:自由与约束的博弈

《梦之形》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打破类型壁垒的玩法设计。游戏将 MOBA 的技能操作逻辑与 Roguelike 的随机成长系统进行了有机融合,创造出独特的 “高速构筑” 体验。玩家通过 QWER 键位释放技能的操作模式完全复刻了传统 MOBA 的手感,但移除了蓝条限制并大幅缩短技能冷却时间,配合 WASD 移动方案的贴心支持,使得战斗节奏比《英雄联盟》的 “斗魂竞技场” 更快,操作门槛却更低。这种设计让习惯不同操作体系的玩家都能快速上手,在梦境战场上施展连招时获得即时反馈的爽快感。
星盘系统的重做堪称本作最成功的机制革新。相较于 Demo 中固定的技能树结构,正式版采用了类似《英雄联盟》符文页的自由配置系统 —— 玩家可在星盘上随意组合通用增益与角色专属特效,像搭配卡组般预设多套流派方案。这种设计彻底解决了早期版本中 “属性浪费” 的问题,让坦克角色装备全套输出技能变身 “暴力坦克”,或法师舍弃伤害转而成为治疗辅助都成为可能。当你为狙击手拉塞尔塔搭配 “暴击回能 + 穿透伤害” 的星星组合时,能清晰感受到 Build 多样性带来的策略深度,这种自由度在同类肉鸽游戏中实属罕见。
关卡设计的 “网状选择式 + 动态封锁” 机制本应成为另一亮点。与传统肉鸽线性路径不同,玩家可在每关自由探索相邻点位,收集资源或触发事件,而 “追踪者” 的存在又迫使你在探索效率与生存压力间做出抉择。这种设计理念与《哈迪斯》的热跑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,但实际体验却因 AI 逻辑简单而打了折扣 —— 追踪者往往机械地重复路径,难以形成真正的压迫感,使得战略抉择的意义被削弱。
然而正式版的致命伤在于对玩家体验的忽视。最受诟病的莫过于 Demo 存档继承问题:老玩家即便延续存档,仍需从头培养角色等级,这种近乎背叛的设计直接引发了社区怒火。技术层面的优化问题同样突出,不少玩家反馈在释放大型技能时出现帧率骤降,而特定场景的穿模 BUG 更是破坏了梦境世界的沉浸感。这些本可通过延期修复的问题,让原本流畅的梦境探险变得磕磕绊绊。

缝合的艺术困境:创新与平衡的摇摆

作为 genre 杂交实验田,《梦之形》在融合 MOBA 与 Roguelike 元素时展现出惊人的创意,却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 “缝合怪” 的常见困境。游戏提供的 8 位旅行者角色覆盖了远程输出、坦克、法师等经典定位,每个角色都拥有独特的被动技能和属性特质。理论上这种多样性应该催生出丰富的团队配合,但实际游玩中却出现了明显的同质化倾向 —— 某些强势 Build(如 “攻速暴击流”)的通用性过高,导致不同角色最终走向相似的战斗风格,削弱了职业差异带来的策略价值。
叙事与玩法的割裂是另一突出问题。游戏设定在梦境与现实界限崩塌的 “湍流” 领域,玩家通过编辑记忆塑造英雄,揭开世界背后的真相。这个充满潜力的设定本应支撑起深刻的剧情体验,但实际呈现却更像视觉小说与动作游戏的简单拼接 —— 对话选择对游戏进程影响甚微,200 种收集元素散落在地图各处,却未能有效构建出连贯的世界观。相比《艾迪芬奇的记忆》那种叙事与玩法的有机融合,《梦之形》的剧情更像是战斗间隙的点缀,未能发挥出梦境主题应有的心理深度。
艺术风格的成功反衬出内容填充的仓促。游戏采用高对比度的 3D 卡通渲染技术,将《雨中冒险 2》的色彩美学与梦境的超现实特质完美结合 —— 闪耀着光芒的河流、扭曲生长的树木、漂浮在空中的建筑碎片,共同构筑出光怪陆离的梦境景观。但这种视觉魅力却因关卡复用率过高而逐渐褪色,许多玩家在重复游玩后发现,不同区域的地形设计存在明显的模板化倾向, procedural generation(程序生成)技术并未带来预期的新鲜感。
开发团队的努力与局限同样明显。从 Demo 到正式版的半年间,Lizard Smoothie 不仅扩充了角色和怪物种类,还彻底重做了成长系统,这种迭代效率对于 4 人团队而言堪称奇迹。但资源的匮乏终究难以掩盖 ——AI 行为模式单一导致后期战斗重复乏味,BOSS 战的机制设计缺乏新意,这些问题都指向同一个现实:在有限的开发资源下,团队难以兼顾创新与打磨的平衡。

未完成的觉醒:潜力与缺陷的共生

《梦之形》的评价分化本质上反映了玩家对独立游戏的双重标准 —— 既期待它们打破常规,又要求达到 AAA 级的完成度。客观而言,游戏的核心机制创新足以使其在众多肉鸽游戏中脱颖而出:星盘系统提供的构筑自由、MOBA 式操作带来的战斗深度、网状关卡设计赋予的探索乐趣,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玩法框架。当你成功组合出 “无限大招流” 技能配置,在联机模式中与三位好友默契配合清扫战场时,能真切感受到这款作品的独特魅力。
但当前版本的缺陷同样不容忽视。除了技术优化问题,角色培养进度的重置设计严重挫伤了老玩家的积极性;技能平衡性的缺失使得某些流派过于强势,破坏了 Build 多样性的初衷;而追踪者机制的 AI 缺陷则让本应紧张的探索沦为简单的资源收集。这些问题并非无法解决,开发团队在 Steam 社区承诺将持续优化,而游戏内置的反馈系统也显示出倾听玩家意见的诚意。
作为一款定价适中的独立游戏(Steam 国区售价 88 元),《梦之形》提供的内容量基本合格 —— 单人模式通关一遍约需 15 小时,而解锁全部角色和收集要素则可能花费 50 小时以上。对于喜欢尝试新鲜玩法的玩家,当前版本的瑕疵不足以掩盖其机制创新的光芒;但对于追求流畅体验的休闲玩家,或许值得等待一两个补丁更新后再入手。
在独立游戏蓬勃发展的今天,《梦之形》的起伏如同一个隐喻 —— 梦境本就充满混乱与秩序的博弈,正如创新过程必然伴随试错与调整。这款作品最宝贵的价值不在于呈现一个完美的梦境,而在于证明 MOBA 与 Roguelike 的杂交土壤能够孕育出独特的玩法生命。随着开发团队对 AI 系统、平衡调整和技术优化的持续投入,我们有理由相信,这个尚显粗糙的梦境终将觉醒为肉鸽游戏的新标杆。毕竟,所有伟大的游戏都曾是不完美的实验品,而玩家最慷慨的期待,永远留给那些敢于突破边界的探索者。

5115fbad0920250916200327

ad3e522e8420250916200328

d5d5f6fc6c20250916200328

607edab3bc20250916200329

最低配置:

    • 需要 64 位处理器和操作系统
    • 操作系统: Windows 10 x64 or newer
    • 处理器: Intel Core i5-6400 / AMD FX-8320
    • 内存: 8 GB RAM
    • 显卡: GeForce GTX 960 (2048 MB) / AMD Radeon R9 280 (2048 MB)
    • DirectX 版本: 12
    • 存储空间: 需要 12 GB 可用空间
推荐配置:

    • 需要 64 位处理器和操作系统
    • 操作系统: Windows 10 x64 or newer
    • 处理器: Intel Core i7-6700K / AMD Ryzen 5 1500X
    • 内存: 8 GB RAM
    • 显卡: GeForce GTX 970 (2048 MB) / Radeon R9 Fury (4096 MB)
    • DirectX 版本: 12
    • 存储空间: 需要 12 GB 可用空间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快捷回复

    暂无评论内容